就一个“读”了得——读《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》思考(3)
继续阅读着《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》,字里行间读到韩老师践行的勇气,从她的阅读方法、识字方法独特性、细致性等,读懂了她是如何一步一步引领孩子们踏上阅读的幸福书香之路。
在韩老师这样精心的引领下,孩子们三年级的孩子开始读《中华上下五千年》,读《论语》,读《道德经》……“她的学生把历史故事、小说、经典融成一个整体,上下五千年、纵横数万里在学生心中‘立’了起来,孩子们成为了天文地理无所不知、无所不晓的‘小博士’。……
韩老师读懂孩子的心理,知道童年的记忆如刻石头之深,知道“童年烙下的印被称为文化烙印——第一道生命痕迹,是最深的一道痕迹。”
心理学家研究得出结论:13岁以前是人类记忆力的高峰,15岁以后人的理解力慢慢上升,记忆力慢慢退化。根据这一规律,语文学习在小学阶段应以记忆为主,而不是以理解为主!这一规律应作为语言学习的重要规律。叔本华在《论教育》一文中论述:“相比之下,记忆力在青少年时期是至为旺盛和坚韧的,所以,我们要特别发挥它的作用,但是这需要我们经过谨慎、周密的考虑以后作出一定的挑选。在年轻时学到的东西永远都会粘附在记里,所以,人的这一宝贵功能应该得到充分利用,以便得到最大收获。
钱学其森父亲钱均夫就是一位博学之士,曾东渡日本学习教育、历史、地理,回国后就职于当时北平教育部。钱均夫非常喜爱中国古典文学、诗词、绘画,文笔超凡脱俗,幼年的钱学森耳濡目染,各方面都受到良好的教育。钱学森对文学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,有很深的艺术修养。他尤其喜欢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作,过目不忘,李清照的《夏日绝句》,岳飞的《满江红》等这些充满爱国激情的诗句,更是经常脱口而出。因而,他的思维和语言活泼而深刻,清晰又丰富,常常即兴谈来,就是一篇生动的好文章。”
从语言学来说。语言是在大量的积累运用的基础上习得的。“种瓜和瓜,种豆得豆”,积累的是经典美文,得到的一定是经典美文;积累的是快餐语言,获得的也一定是快餐语言。韩老师强调童年多背诵积累经典美文,基于的正是这样的理念,希望孩子“腹有诗书气自华”,达到“读诗使人灵秀”,“读诗改变气质”的美好境界。我们再来看看一些网友的践行情况。
网友一:
我孩子去山东前在普通小学读了2年,成绩一直都很优秀,主要得益于他从幼儿园中班就开始诵读经典,去之前已经会背《大学.中庸》《论语》《孟子》这样锻炼了他的定力,所以他的功课基本我们就没有操心,因为上班忙,而且孩子本身也很爱学习,所以我坚信12岁之前让孩子大量读经绝对是正确的,错过这个年龄段,效果肯定大打折扣。
网友二:
通过读经也将孩子静、定得到了训练。2009年8月间,我找了一个老师,给儿子把4、5、6年级的数学利用20余天时间集中进行了补习,这20多天时间里,除早晨读经外,下午和晚上的时间、精力全部用在了数学上。开学后,儿子欢欢喜喜的插入到初中一年级。但在几次考试中,儿子的各科成绩也很优异(不过是普通班)。期中、期末考试语文、数学、生物、地理都是全班第一(总成绩也是全班第一)。儿子嚷着从下一学期要进重点班。
网友三:
我想幼儿园、小学(儿童13岁以前)的理想教育模式应该是读经教育。我本人开展读经教育5年,督导了13名儿童的读经,其中5名儿童专门在家读经。从目前的效果看,8名边上学、边读经的孩子跟不上这5名专门读经的孩子。这5名孩子,近日我聘请了学校的老师集中时间补习了学校数学课。这5名孩子接受能力很好。因为这5名儿童年龄高低不等,所以个别补习,但他们小学数学一册7-10天时间就完成,而且测试成绩优良。2个纯粹没接触过拼音的7岁和8岁孩子,只要4-5天,拼音全部突破了。所以,我想在儿童12、13岁以前的幼儿园、小学教育阶段何不专门开展读经教育(包括中文和外文经典),然后集中时间学习数、理、化等科学课程。这样,既节省了大量的师资、教育资源,儿童的体质、视力都会得到有效保护。这样的话,我预期问题学生会很少,而且学生学习起来会非常轻松。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会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扬光大,中华民族会永远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,并主导世界的文化和走向。
看来韩老师这一个“读”字就了得!
评论